好久没有写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但我确实仍然在研读它。当然不是,我自知自己顶多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红楼梦》作为小说的文学艺术水准,我说不清楚。《红楼梦》的人物众多,却个个不同,一丝不乱。我不这么认为,红楼梦里有大量的写实,即所谓的史笔。没有一个命运多舛、多愁善感的曹雪芹,绝对也不会有一部荡气回肠的《红楼梦》。还有一万条理由,让我爱上《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
好久没有写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但我确实仍然在研读它。这次读的是第几遍,已经全然忘记了。每次读它,总觉得像是第一次读一样,有许多新发现、新体会。
我是这两年,才觉得《红楼梦》的好来,可能《红楼梦》本就是一部只有到了人生的后半程才能看得懂的书。只是一旦爱上了,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爱不释手的感觉。平生杂七杂八地读了不少的书,但自觉不自觉地一遍遍地读一本书,还是不多的。
我也很奇怪,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我劳神费力地一次次地打开它。
我们知道,自从《红楼梦》成书以来,喜欢它的人太多了。上至帝王将相,下次吃瓜群众,很多人都喜欢这本书。乾隆皇帝和毛泽东都喜欢它,据说毛泽东逢人就推荐阅读《红楼梦》。至于胡适、张爱玲等一众大家,就数不胜数了。但奇怪的是,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好像谁也没有说清楚。
我为什么喜欢它?是因为它足以鼎立于世界文坛的地位吗?当然不是,我自知自己顶多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红楼梦》作为小说的文学艺术水准,我说不清楚。当然毕竟喜欢它,看了这多遍,到底喜欢它的哪里?还是可以略说一说的。
首先,《红楼梦》里的人物。《红楼梦》的人物众多,却个个不同,一丝不乱。宝黛钗等主角自不必说,其它一众小人物也个个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如果你仔细地一个小人物一个小人物地梳理,会发现哪怕着墨不多,仅三言两语,也觉得人物勾画得十分传神,每个人物又那么地不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如今的现实社会里,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很容易找出一个与《红楼梦》里的某个人物极像的人来,能引起你的强烈共鸣。谁的朋友圈里还没个薛蟠?没个贾瑞、贾琏?谁还不认识几个贾政式、贾雨村式的官员?谁还没见过几个伶牙俐齿的晴雯?老成持重的袭人?等等。
其次,《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内容。这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诗词歌赋暂且不说,其中戏曲、中医、绘画、衣饰、酒令、迷语、书画、阴阳、音乐、饮食、茶道、园艺、民俗等等,实在是太丰富了,可以不客气地说,如果能看懂《红楼梦》里的学问,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一点都不过分。许多红学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饮食、茶道、诗词等等,都能在百家讲坛讲它个三天两夜的。
再次,其亦真亦假的故事情节。作为小说,我觉得曹雪芹可能是最会讲故事的人。《红楼梦》里有许多经典故事情节,如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等许多不朽的经典桥段,让人佩服之至。曹雪芹采用亦真亦假的手法,把整部《红楼梦》的写得跌宕起伏,逼真细腻。那些不朽的人物,正是在那些不朽的故事情节里表现出来的。为什么曹雪芹把故事讲得这么好?完全靠作家的想像力吗?我不这么认为,红楼梦里有大量的写实,即所谓的史笔。没有一个命运多舛、多愁善感的曹雪芹,绝对也不会有一部荡气回肠的《红楼梦》。
仔细地研读《红楼梦》,特别是结合脂批来读,你就感觉曹雪芹就坐在你的对面,他在给你讲自己的故事,也在讲别人的故事。也惟有如此地品读,你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
还有一万条理由,让我爱上《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但写到这里,我已经深感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也许,一部真正能够流传千古的作品,其迷人之处,正在于读者能够感受到它千般万般的好,却无法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