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粒粒昨天,女儿的好朋友过生日。下午快四点了,去接她回来。仍是没有肚子疼的表现,表现出来的是对晚饭的丝毫不感兴趣。肚子疼已全然无影无踪,眼下想得就是怎么吃蛋糕,又明白总是被唠叨多吃蔬菜,所以自己首先表示要把菜吃掉。我点点头,她立即积极起来,埋头开吃。这真是自相矛盾:饭吃不下了,却还可以吃蛋糕。不过估计她是真的不饿,也不想让孩子失望,就把蛋糕拿给她。
文|粒粒
昨天,女儿的好朋友过生日。虽是周末,她却一大早就醒了,比自己过生日还要兴奋,眼巴巴地盯着表上的秒针,不停地问:“到点了吧,到点了吧?!”
终于,上午11点多把她送去,路上她一再嘱咐:“妈妈,你不用那么早接我,我们肯定要玩很久的,不然到吃晚饭的时候来接我吧。”
“那也要看看人家方不方便,你打算赖在那里不走吗?” 我心里这样想,嘴上却没有说什么。这也不能怪她,她贪玩的劲头丝毫不逊当年的我,真真正正是我的女儿。
下午快四点了,去接她回来。她还意犹味尽,一个劲儿嚷嚷着吃了什么,玩了什么,还认识了朋友的一大堆朋友。
这样的兴高采烈并未维持很久,晚饭快要上桌时,她的眼神就开始暗淡下来,低声嘟囔着:“妈妈,我肚子疼。”
“那不如去休息一会儿吧,等一下再来吃晚饭。” 我说。
她没有动,坐在那里转眼睛作沉思状,既没有肚子疼的痛苦表情,也没有了刚从朋友家里回来时的兴奋劲头。
待了几分钟,她慢悠悠、懒洋洋地走向桌子,开始吃饭,却是一副没有味口的样子,好似盘里的不是食物,而是一堆草根,越嚼越痛苦。
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观察她的表情。仍是没有肚子疼的表现,表现出来的是对晚饭的丝毫不感兴趣。
我暗暗思忖:看来肚子疼是假的,不想吃饭倒是真的。 在朋友家里玩了一天,又是庆祝生日,估计是小嘴不停,吃了一大堆零食甜点,肯定没有味口吃晚饭了。
无意揭穿她,假装漫不经心地说:“ 刚才接你时,xxx妈妈给我包了几个纸杯蛋糕,等下吃完饭后可以做饭后甜点。”
这一招果然管用,女儿的眼神马上亮起来,语调也开心了:“ 那我吃完盘子里的蔬菜,等下就可以吃蛋糕了。”
肚子疼已全然无影无踪,眼下想得就是怎么吃蛋糕,又明白总是被唠叨多吃蔬菜,所以自己首先表示要把菜吃掉。
我点点头,她立即积极起来,埋头开吃。一小会儿,就说:“妈妈,蔬菜都吃完了,我吃不下了。可以吃蛋糕吗?”
这真是自相矛盾:饭吃不下了,却还可以吃蛋糕。 不过估计她是真的不饿,也不想让孩子失望,就把蛋糕拿给她。
她开心了,“肚子疼”的这件事早就跑到了爪哇国,眼下除了蛋糕就是蛋糕,然后就是晚饭后该怎么玩,至于我让她“肚子疼就早点休息吧“这样的关怀也抛到到了脑后。
女儿经常会说“肚子疼”, 也偶尔会说“头疼”, 最开始几次听到时,我一下就会紧张起来,担心她是不是生病了,又测体温,又让她休息,一会儿喂水,一会儿又摸摸这里,摸摸那里。
在我无比紧张的时候,却发现她并没有嘴上说得那么疼,而且这种“疼”总是莫名其妙、不知不觉地跑走了。
后来,我意识到她说“肚子疼”时疼的却不是肚子,而是另外一种表达:我不想吃饭,我不想吃蔬菜,我不想……
也就是说,当她不愿意做某件事时,她就会想用“肚子疼”来“拯救”自己。而也有时候,她在情绪不好、比较累、或者有压力时会说“头疼”, 然后休息一会儿,就马上会好起来。
经过多次观察,我学会了如何判断她说的“疼”到底是生理性疼还是心理性疼,一般情况下,她肚子真疼时,脸上会有痛苦的表情,脸色也不好,有时伴有呕吐拉稀,除了躺在床上,她没有心情做任何事;而除此之外的“肚子疼”或“头疼”基本上就没有这些表示,什么都可以做,就是兴致不高,马上给她找一点好玩的事儿,人就马上兴奋起来。
基于这样的了解和判断之上,我学会了“对症下药”,也很少会因担心孩子生病而手忙脚乱了。
后来无意中读到一篇相关文章,里面提到了类似的观点,许多孩子的“肚子疼”, “头疼”等,除了是不愿意做什么之外,还可能因为当天的一件事产生了焦虑,或是在学校碰到了让自己有压力的事情,而这种焦虑和压力也的确会引起身体某个部位的不适感 。对此,父母还应多多观察,和孩子及时沟通和交流。
生理性的肚子疼需要看医生,心理性的肚子疼要多多沟通及开导,不想吃饭的“肚子疼 ” 则是拼“演技”的时候:小样,你能演,我也能演啊,姜总是老的辣,一块蛋糕的诱惑就完全治好了“肚子疼”。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