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成立,雷锋将自己积攒的200元钱送了过去。人民公社认为这是雷锋同志私人的钱,不应该收。图十一意外发生因公殉职1962年8月15日一个平常的上午,雷锋同志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因公殉职,短短的几个字就概括了他的一生。事发后的第二天,上级派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去勘察事故现场,而根据对现场的调查结果来看,这完全就是一场意外!而此时的雷锋已经失去了意识。
1940年12月18日,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男生呱呱坠地,一位感动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男孩-----雷锋出生了。
年幼的雷锋便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去当兵,幼年失去双亲过着贫穷的生活的雷锋在亲眼见证了人民解放军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行为后,对军人这个身份十分向往。
图一
有一次部队招兵,雷锋就找了过去。小小的他站在无数大人的身旁,眼神是如此的坚定。可惜当时年纪太小,那就等以后,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
终于在雷锋的不停坚持和努力下,在1960年成功入伍。而他也作为新兵代表在欢迎战友入伍大会上讲话。
部队的钉子雷锋在进入部队以后更加的努力,他性格开朗又多才多艺上级领导安排他参加展示演出队,他就每天起早贪黑地背台词。
后来他想到自己的口音严重和其他同志不好配合,担心影响演出效果,他就主动提出退出演出换成别人,然后集中精力为演出做好后勤工作,保障演出能够顺利进行。
图二
雷锋虽然没有如愿上台表演,但是他没有感到丝毫的怨愤,反而在幕后为节目奔波。对雷锋来说,为集体付出要比一个人“出风头”更让他高兴。
在雷锋同志回到运输连后,继续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当时的资源有限,运输连一直缺少供战士们锻炼驾驶技术的教练车。为了让每一个战士都能得到充分地练习,雷锋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模拟驾驶台。
驾驶台做完还不算完,雷锋自己身先士卒,废寝忘食学习驾驶技术,起到了极大的表率作用。他的表现被大家看在眼里,一致推举雷锋为技术学习小组长。雷锋同志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驾驶员,被分到了二排四班。
图三
雷锋不仅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对待自己的战友更是用心,雷锋曾在日记中写:“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雷锋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雷锋同志爱读书,也经常把自己收藏的书本都拿出来让大家学习。他知道自己的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就给他买来文具,他手把手的教他认字,学算术。
在乔安山还没有完全识字前,家里人给乔安山寄来的家书,都是雷锋读给他听,又替他写回信。乔安山也十分感激和敬佩雷锋,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图四
就连乔安山的家人都知道雷锋,表示要让乔安山多向雷锋学习。他知道自己的同班战友小周的父亲生了重病就用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封信又寄了10元钱回去。
战友大高在有次出任务中不小心棉裤被硫酸水烧出了几个洞,雷锋晚上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他补好裤子。
而在第二天大高起床发现自己的棉裤竟然又被缝好了,而自己也找不到是谁做的好事。
图五
战友乔安山调侃他说是田螺姑娘。他一边好奇地问着大家是谁干的,一边自言自语:“难道真的是田螺姑娘?”而雷锋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自己默默地给火炉添火。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雷锋最崇拜的人就是毛主席,经常学习《毛选》。他不仅自己学,还会给战友读这本书,他把这本书比作是粮食、武器和方向盘。雷锋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图六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去外地作报告,正因为他出门的机会多了,帮助别人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他看到火车上人很多就把座位让给一位老年人坐,他看到列车员忙不过来就主动帮忙扫地,倒水,帮助下车的乘客拿东西忙个不停。
人们都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在部队里帮助战友,在外也帮助群众,一次他外出工作时,在车站检票口看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的妇女,原来这位妇女是来看丈夫,结果车票和钱全丢了。
图七
雷锋知道后,立马二话不说自掏腰包给这位妇女买来车票,让她好坐车去沈阳看望自己的丈夫。那位妇女感动得眼含热泪:“大兄弟,你叫啥啊,你在那里住啊。怎么感谢你啊”
雷锋笑笑:“我是人民解放军,我就住在中国”。人民公社成立,雷锋将自己积攒的200元钱送了过去。人民公社认为这是雷锋同志私人的钱,不应该收。
雷锋却这样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也是公社的儿子,所以公社一定要收下儿子的这点心意。”
图八
而雷锋做这样的事确实很常见的。有一次,雷锋同志有事要回沈阳一趟,事情比较紧急,他早上5点就冒着雨前往火车站。
雨势很大,雷锋忽然瞥见路边一个大婶背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大婶的身体很瘦弱,步伐踉跄,好像随时要摔倒一样。雷锋连忙把手上拿的行李放在路边,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婶的身上。接着一只手提着行李,一只手又抱起小女孩向车站跑去。
图九
到达火车站之后,猜想这母女俩应该没吃早饭,就又把自己的馒头拿出来给她们吃。火车到沈阳时,天还在下雨。雷锋就又把母女俩送回了家。
大婶感动的连说:“大兄弟,我该怎么感谢你啊!”雷锋也只是笑笑,扭头冲进雨里离开。而雷锋也是无时无刻不想着群众,过年的时候他想这种时候车站肯定很多人需要帮助。
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战友,一起请假后直奔车站,有的帮忙打扫卫生,还有的去帮忙给等车的乘客们倒水。就这样雷锋把整个班都带动起来。
图十
雷锋不仅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还能兼顾自己在校外的工作,他还趁自己午休的时间和不能外出工作的时间来到这附近的学校里,和学校里的老师交流,和孩子们谈天说地,教育他们学习,引导他们怎么学习。
1961年雷锋担任了二排四班的班长。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功感染了整个四班,班级里的战士们纷纷向雷锋学习——团结、友好、热爱人民。很快,四班也不被人成为“四班”了,而被称为“四好班”,雷锋就是出了名的“四好班长”。
图十一
意外发生 因公殉职1962年8月15日一个平常的上午,雷锋同志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因公殉职,短短的几个字就概括了他的一生。而在当时没有人知道雷锋离开他们的真正原因,直到现在才被陆续披露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雷锋到底是怎么牺牲的呢?
事发后的第二天,上级派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去勘察事故现场,而根据对现场的调查结果来看,这完全就是一场意外!
图十二
15日上午,雷锋同志和他的战友乔安山一同开着车从工地执行任务回来,而向来爱护车子的雷锋不忍心看着车子上都是泥水,于是和乔安山商量打算去把车子清理一下洗干净,方便下次工作的时候用。
洗车的地方在另外一个连队,想要去洗车就要经过这段道路狭小的地方,好巧不巧这里又是晾晒衣服的地方,一根晾衣棍就在路中间,雷锋就让乔安山开车锻炼一下。
他自己便下车查看情况,指挥乔安山开车。雷锋一直靠近车的左侧指挥着:“进——退——打转......”
图十三
由于这个小道是土路,连续的暴雨让路变得湿滑泥泞,车子转弯时,车身倾斜了一下,车后轮胎左外侧挤压到路旁的木杆根部,木杆一下就折断了。木杆又连接着晾衣用的铁丝,巨大的弹力将木杆砸向雷锋的左太阳穴,雷锋立刻倒在了地上,昏迷过去。
而此时在车上的乔安山却对此一无所知,一直到他把车开到目的地,下车后才发现雷锋倒在地上。乔安山急忙跑过去抱起雷锋,大声地呼唤:“雷锋!雷锋!你醒醒啊!”而此时的雷锋已经失去了意识。
附近听到喊声的战士们都跑了过来。乔安山惊慌失措不住大喊:“快,快去把连长喊过来!雷锋同志受伤了!”
图十四
连长和副连长很快就到了,安排战士们把雷锋送上车,快速往附近的医院赶去。然而当时西部医院的院长亲自操刀都无计可施,只好又派人去请沈阳陆军总医院的脑外科专家段主任,请他来为雷锋做手术。
然而天不遂人意,驾驶员将车开得飞快,却忙中出错,路上开得太快撞了一辆大货车,好说歹说对方勉强答应放他们走,结果车子在经过一条铁路时,刹车突然失灵,撞到了正在行驶的火车后节车厢上车子受损严重,不能再继续上路。
图十五
团里接到汇报后,赶紧又派运输连的副连长曹玉德开车去沈阳。曹玉德救人心切,开着车一路急驶出了抚顺市,当他行驶到沈抚公路时,不料前方一辆车压在他的前面不让他超车。
曹玉德多次鸣笛示意,但对方丝毫没有要让路的意思,心急如焚的曹玉德只能掏出手枪,对着前方车辆的轮胎开了两枪才逼停了对方。他来不及理论,又立马上车一路疾驰。
当他带着医生回到抚顺西部医院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雷锋因抢救不及时,最终停下了呼吸,生命永远地停在了22岁。
图十六
经过调查组的讨论,认为这次的事故确实是一场意外,在对外口径上也做了统一,不提及乔安山的名字,只说是“因公殉职”。也告诉乔安山这次的事故是个意外,他不必自责,可是在乔安山看来,自己就是这场悲剧的主导者,他自己心里有一道难以跨越的坎。
追悼大会 百姓送行雷锋的公祭大会在抚顺市的望花区礼堂举行,当天来了很多人。有雷锋的战友、也有上级派下来的领导、道路两边挤满了自发为雷锋送行的老百姓们。
图十七
这里的百姓们,不全都是受过雷锋帮助的人,但都听说过这个热心的热爱人民的好战士。送葬的车队经过路边时,不少人都痛哭失声,为一个伟大的年轻的生命逝去而惋惜。
雷锋下葬的时候,乔安山实在忍耐不住,甚至趴在雷锋的棺木上痛哭:“你们不要埋班长,把我和班长埋在一起吧。”而他的情绪失控更是引起了其余战友痛哭,一时间都是哭声。
图十八
更加让人痛心的是:雷锋在牺牲的前一天晚上,为了能及时给部队送去粮食,一晚上都没有休息,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都没有吃....
在后来对史宝光的采访中他说:“那根击中雷锋头部的木杆只有六厘米左右的规格,却这么轻易地就夺取了一个那样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党和人民的伟大战士的生命!”
多年后,史宝光谈到当初的那场事故,仍然充满遗憾。
图十九
史宝光又提起了另外一件事:雷锋的棺木是抚顺单位一位机关干部捐的,那是一副黄花松棺木,又大又沉,棺壁足足有十三四厘米厚。本来是给家里老人准备的,但他义无反顾地捐赠了出来。“1964年迁葬雷锋的时候,那棺柩没有一点腐烂。”他说。
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一家八口人,刚好一个班,我们就是家庭版的雷锋班。”81岁的乔安山在采访中这样说。“他是我的老班长,也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在乔安山看来雷锋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图二十
1962年,乔安山和雷锋最后一次出任务,而这次的任务也成了乔安山心里永远的痛。直到一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人们才发现,原来乔安山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延续着雷锋的生命。
乔安山一直奔波在宣传弘扬雷锋精神的路上,他们一家人生活节俭,却在做好事的方面从不节俭,他就像自己的老班长一样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不拿雷锋做宣传,隐姓埋名默默地做自己的事长达30多年,让雷锋活在自己的身边。
图二十一
向雷锋同志学习能够见到毛主席就是雷锋最大的愿望,他曾经在《雷锋日记》中写自己得知战友被毛主席接见,很是羡慕,于是写下:“我要好好学习,顽强工作。争取早日见到毛主席”的话语。
但这也只能是个遗憾,还没能见到毛主席,雷锋却牺牲。但雷锋不知道的是,他心心念念的毛主席其实早就知道了他的存在,毛主席在《解放军画报》和《五好战士与红领巾》中已经认识到了雷锋——一个朴实,乐于助人的小士兵。
图二十二
1963年2月,通过著名的军旅家陈广生的宣传,《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主流媒介都相继报道了雷锋的事迹。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雷锋的事迹,了解了他的为人。
毛主席仔细阅读着《向雷锋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文章,读完后,毛主席非常感动,也非常欣赏这位小战士。他激动地向身边的罗瑞卿说道:“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也向雷锋学习!”
图二十三
随后《中国青年》发布了一篇文章,请毛主席给雷锋同志题词,这篇杂志被夹杂在其他的信件杂志中放在了毛主席的书桌上,谁都没想到毛主席真应了《中国青年》的要求给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七个大字,就是对雷锋同志最好的奖励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