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叁月今天看的剧《年轮怪》有点深奥,哲学性质太强,会和观众有距离感。——————By:mar观《大众力学》——从自己的生活出走,与生活中的无聊和平庸搏斗的意图我承认,想来看《大众力学》,主要是因为戏名有卡佛的加持。舞台上脱掉牛仔裤开始表演和结束后穿裤子的过程,可称是本场最大的行为艺术。
每次看到小伙伴认真地记录自己的观剧感受,就觉得这票送得值,不仅让一个喜欢戏剧的人看到了好剧,也在剧评中看到别人看剧的角度,爱戏剧的原因。
本周收集的剧评来自:
叁月、安蓝、水果玉米、mar、李小紫
angel box、放星星的羊、然后呢、白小白
mochizuki 弥、有蒲与荷、大橙子
观看剧目:《年轮怪》《大众力学》《奇怪的狗》《落梅风》
【年轮怪】
年轮怪:成也编剧,败也编剧
感谢抓抓赠票,我实在是很喜欢这部剧的气质,轻盈充满灵性。
在第一幕的时候,那诗意纯真而又充满哲理思辨的台词,让我同时想起了安徒生的童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
很矛盾是吗?是的,这就是一部非常矛盾的剧,充满浪漫与诗意,但是又试图影射到现实中去。
三个角色,啄木鸟,鼹鼠,兔子,三只小动物在一起,喝酒、聊天、吵架……谈论了什么呢?似乎谈论得太多了,恐惧、希望、爱、明天……记不住了,只记得谈论了许多许多形而上的思考。
这三个角色,是编剧(一个女孩子)将自己精神分解成的三部分。所以,尽管编剧赋予了他们各自的性格,演员表演也非常生动,但是仍旧可以察觉到他们从属的是同一套思维系统。
这就是结束后的互动中有观众反映戏剧的平淡乏味所在,这三个角色之间的冲突不成冲突,他们都是在自我说服而已。所以看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在大段大段诗式对白后,余留的都是惆怅朦胧的情绪。
一点儿也不怀疑,编剧真诚地去探讨当下人心灵的困境,以一双清澈的眼睛,保持对社会与时代的细腻观察,并试图以戏剧寓言的形式探索美好生活的体验与可能。
手册中,编剧说她的剧本没有改过一个字,导演和演员都花了很多很多时间和她一起沟通。我顿时非常非常羡慕她。这使得这部剧成为了一部纯粹的编剧作品,编剧独特的文艺气质让本剧具备了非常强烈的美学辨识度。
故事架构也非常成熟,然而探讨的问题受到个人的局限吧,她试图探索的命题实在太过宏大,她想表达的欲望也太强烈,如同繁复的物美手绘背景,台词信息密度过大,因此整部剧显得散漫而没有逻辑,从而在立意层面经不起更深层次推敲。
从观众角度而言,过于“满”而“溢”,缺乏“空”与“虚”,抓不住信息重点。如果克制表达,轻重对比,力量感会强。譬如千利休把满园的牵牛花都摘掉,只在茶室的地板上放了一株。
其实就《年轮怪》这个名字而言,可以把第一主题放在时间的探讨上。以及有关“发情、交配、繁衍”的探讨以及最后孵出了一只鸟儿,也让本剧有了一点先锋实验意味,很可惜,浅尝辄止。
“酩酊”是我非常喜欢的设计,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喝酒,既有所隐喻,又让演员在表演中多了更丰富的肢体语言。我希望剧里可以多一点这种文本思维到视听思维的转换和设计。这需要导演的掌控力再加强一点。
从互动中和手册,可以得知,蟒国剧团是一个怀着庄子式的田园精神去抵抗现代工业的社团,比如导演说,他不喜欢用多媒体化的舞美方式,他觉得信息化是对人本体的一种消解,他还说愿意去做下水去救猫的人。一个非常理想主义和拥有少年感的剧团,看这样的戏就会觉得,世界还是干净而纯粹的。
—————— By:叁月
今天看的剧《年轮怪》有点深奥,哲学性质太强,会和观众有距离感。
作品选用三个动物讲了一个醉生梦死的故事,这三个动物分别是自以为风雅却贱兮兮的鼹鼠、自以为冷静却险些上吊的啄木鸟、精力无限孵蛋孵出小鸟的兔子…
他们造型夸张,表演无厘头,之所以选用动物可能会给人有更多想象空间,或男或女、或青年或壮年、或有爱或冷漠…
内容涉及到感情、财富、生老病死、生物灭绝、规则、选择…
哪儿哪儿都有酒,没太理解为什么要用酒作为最高频率的词,莫非是觉得活在世上多是醉的,微醺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很少有清醒的?感觉有些悲观的剧…
台词跳跃性强,不好记啊,难为这些演员了…
这部剧我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布景,大型立体镂空纸雕,华丽精美,光怪陆离,视觉效果震撼!
—————— By:安蓝
【大众力学】
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是尝过生活的苦依然热爱生命。
毫不夸张的说,这场演出是我半年来看过体验感最好,最打动内心,共情力最好,最真实的演出,真实的让人害怕。不同于看专业演员表演,替演员害怕出错,换在这个剧中心情是不断的为演员加分,是惊喜不断的观看过程。简单又简单的表现形式,直白到直白的表述,不像戏剧的演出,可我们谁不是在演自己呢,看着好像自己站在台上,太多情绪被感染迸发,惊讶,欣喜,激动,落泪。
没有艺术化加工的真实这样看起来远胜于加工过的不合实际。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部分,真应了那句话,戏剧远没有生活精彩。
—————— By:水果玉米
《大众力学》,李建军导演今年去乌镇的作品,带着满满的期待和不安感来看这部戏,毕竟是一部素人出演的作品,但看过之后很是惊喜,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而每一个人一旦站在了舞台,又是一个个鲜活立体无限暴露与放大自己普通之处的演员,所以这些人在舞台上无不扮演了两个角色,今天舞台的自己,平日真实的自己,所有的局促停顿都是两个自己的较劲,毕竟是素人,无法完全投入角色,只能根据这短期的培训去尽量打磨,肯定无法掩盖那内向和胆怯的真实自我,而二者矛盾的暴露,我觉得是这部戏最真实也是最出彩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真实,有力量,有勇气,有不甘,有孤独,有自我,的确只有在裂痕处才能透进来光。
舞台的多数人,大多数是偶然接触戏剧或是内心一直有个演员梦,所以报名了工作坊打算尝试一下。他们开始时内心的纠结与害怕,以及之后勇敢的参与,甚至是上台演戏,再加之这段经历对其之后生活的影响,这段完整的经历对于普通人,肯定是意义很大,而且记忆犹新的,虽然舞台上对我们展示的只是一点点,但对他们而言,这所有跟大众力学这部剧发生的关系,又意味着什么,又能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改变,很是让人回味。
而且导演在这部戏中运用了各种小技巧,小手段,小想法,让简单的戏在好多地方又给人遐思,真的感叹于导演的勇敢与创意。的确实验剧很难讨大众欢喜,而且也压根没想去迎合观众,所有观众的喜恶也就变得特别主观与敏感,但对我自己而言,真的让我很受感动。
—————— By:mar
观《大众力学》——从自己的生活出走,与生活中的无聊和平庸搏斗的意图
我承认,想来看《大众力学》,主要是因为戏名有卡佛的加持。仅仅是因为这个名字,之前看过宣传海报和官方介绍,在踏入剧场之前我都没有做过更多相关功课。也明白这不是卡佛的小说改编,但我仍然期待这是一场具有卡佛气质的戏。
所以在戏剧的开头,16个很明显的“群众”拎着椅子出场一排坐在舞台上,我处于一种懵圈状态,因为他们身上没有演员的气场。除了以下两位:
最开始就引起我注意的红帽男,他面无表情,带着一种驾轻就熟的克制,后来被资料证实他本身就是一位资深的舞蹈戏剧人士,他后来表演了一段身上只穿了衬衫和内裤的舞蹈,扮演了《卡利古拉》里的卡利古拉,他的舞蹈整体并无惊艳之处,肢体语言并不张扬激烈,也很难称之为诗意,但重心非常稳重,可明显感受到舞蹈功底所在。舞台上脱掉牛仔裤开始表演和结束后穿裤子的过程,可称是本场最大的行为艺术。
还有一位狗头短T男,他一开始坐姿就非常放松,很明显可以驾驭当前自己和这个舞台的关系,他的自白里说,他是一位德州扑克专业选手,职业本身就带着一种表演性质。他后来表演了《樱桃园》中的罗巴辛,第三幕的末尾买下樱桃园后的那一段洋洋得意的台词。我觉得他是全场演技最佳的演员了,爆发力,感染力,情绪层次感都很到位。
除了这两位,其他人散发出来的气质在我眼中都与舞台有着严重的隔阂感。
随手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大众力学》是一场素人表演秀。许多演员只是单纯的戏剧爱好者,身份分别是焊工/教师/外企职员/退休工人/听说障碍者/学生……等,年龄在20岁至65岁之前,一半人以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一半人曾经在学校或单位参加过戏剧社或文艺表演。他们次第来到麦克风前做最常规的自我介绍,然后站在舞台中央,开始大约2分钟左右的表演,各种经典影视剧里的经典桥段,基本是台词朗诵的形式,这个过程对我而言很难熬,因为表演几乎都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乏善可陈。很容易让我产生“我是谁?我在这儿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的抽离感。
而且,这已经是经过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