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小伊发现,在家里,她和老公孩子的大多数矛盾,就来自于她内心的3个字“你应该”。不但在亲密关系中,亲子关系中,她也有强大的应该模式。小伊心想,作为一个学生本来就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畏难是怎么回事?所有不满的后面,都有一个你认为的应该。“应该”是痛苦之源。在任何关系中,我们永远应该要求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放下应该,从此以后,你的世界海阔天空……
学员小伊发现,在家里,她和老公孩子的大多数矛盾,就来自于她内心的3个字“你应该”。
举两个例子:
她的单位和老公的单位离得很近,平时上下班都是由老公接送她。
寒冬的一天,下午下班之后,老公急匆匆说:“今晚不回家了,一会还要着急见合作方,快晚了,就直接走了。”
小伊看老公没有主动提出先送她回家,心里有点失落,勉强说:“就近给我放下吧,我坐公交回去。”
老公很利索地把她放在公交车站,走了。
看着他开着车远去,她的心中一阵一阵泛起了莫名的沧桑感和委屈感。
冻了一会儿,坐上公交车,她就想哭:
刚下完雪,这么冷,要是以前,肯定主动提出送我回去了。
什么客户这么重要啊,明明送我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他应该先送我回家啊?
为什么他对我这样冷漠?
我说不送就不送,他应该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
她越想越生气。
晚上,老公回来,兴高采烈地说:“之前那个大单子,我今天终于搞定了!”
小伊不冷不热地说:“恭喜啊,把老婆扔在雪地里,换来的大单子……”
老公立马捕捉到她的不满,反问一句:“你什么意思?”
小伊说:“我能有什么意思?”
……
两人吵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
后来,小伊也有点后悔: 就这么点小事,我闹什么劲儿?他没时间送我,我自己打车回来就行了,为啥要在公交车上哭哭啼啼,回来还不给他好脸色?
带着疑惑,小伊请教了教练和同伴,在大家的带领下:
她看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应该”模式:“不管多忙,老公都应该猜得到我的需求,还要毫无怨言马上满足我。”
不但在亲密关系中,亲子关系中,她也有强大的应该模式。
有一天晚上,儿子躺在床上说:“我不想去上英语辅导班。”
小伊问他,为啥不去?
孩子说:“学校本来就开英语课,而且辅导班老师讲得太难,我们都听不懂,没必要上。”
小伊心想,作为一个学生本来就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畏难是怎么回事?
她开始劝孩子,说了一大堆道理,嘴巴都说干了。
孩子还是不想去。
她一下子不淡定了,开始担心孩子就此退缩不上课,采用了原来的固有模式:摔门而出、不看他、威胁他。
平静了一下,还是不愿意放弃,又来给儿子讲道理,结果儿子还是说不去。
她一下子失控了,冲孩子大吼大骂。
孩子也开始大吵大闹,吼着说:“你打死我也不去!”
一晚上,鸡飞狗跳。
过了几天,小伊突然想到:之前孩子明明很喜欢去上课啊,为什么突然喊难?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她才意识到:自己都没有细问理由,就开始貌似“商量”实质是“威胁”儿子,软硬皆施地要求他满足她的需求。
她对孩子有一个强大的“应该”模式:不管什么理由,儿子就应该好好上课,好好学习,听我的话。
亲爱的,你的内心有没有认定别人应该做的事呢?
这个“应该”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所有不满的后面,都有一个你认为的应该。“应该”是痛苦之源。
没有人会完全按照你的标准行动。
如果仅仅因为对方是你的父母、孩子、朋友、爱人,你就认为他们应该为你做什么,就必须对你负责任,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你的期望,就得背负理所当然的谴责。
也就是说,所有和你有关系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欠了你一生还不清也说不清的债务一样。
你所认定的“应该”真的合理吗?
假如用一些“应该”来要求你,你是什么感受呢?
例如:
作为孩子、爱人和父母,你也要背负起很多“应该”——
因为你是孩子,你应该要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
因为你是妻子(丈夫),你应该要猜到爱人的需求,无条件满足TA的需求;
因为你是妈妈(爸爸),你应该为孩子付出一切,事事以他为先。
……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人生被这些“应该”绑住,这该多么可怕!
完全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我!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你和对方都感到疲惫不堪,这关系一定有了问题。
你可以觉察一下:
你是不是想了太多的应该、不应该、公平、不公平、谁对谁错?
你是不是用了太多的精力想让对方按你的标准和方式说话、做事?
你是不是用了太多的时间对抗、逃避、纠结?
在任何关系中,我们永远应该要求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对于他人,我们可以邀请、请求,但最有效的还是通过要求自己、改变自己从而去影响他人。
可我们经常的做法是,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要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或是违背他人的意愿,以爱之名做伤害Ta的事。
如果一味地对他人提出要求,那就只会出现一个结果:你会常常失望和痛苦。别人也不会喜欢你,会渐渐远离你。
当现实和你的预期不同时,先别急着抱怨,而是怀着好奇,问为什么?
然后,再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不会经常跟自己过不去,跟别人过不去了。
每个人骨子里都希望随心所欲,所以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而健康的关系是在自律和任性之间找到平衡。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观察对方当下的样子,关注他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陪伴。
放下应该,从此以后,你的世界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