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把绿色视作神圣的颜色,绿色显示青春和活力。服饰种类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根据年龄可分为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男子服饰回族男子喜爱戴白色无沿圆帽,这已成为回族的重要标志。其中有很多已成为代表回族人民食俗特色的风味小吃。饮料茶是回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已成为回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肉食回族认为,饮食之物有善者,有不善者;有洁者,有不洁者。
少数民族回民传说?一、回族风俗(一)服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少数民族回民传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少数民族回民传说
一、回族风俗
(一)服饰
服饰颜色 在服饰的颜色上,回族一般以白、黑、绿为主。回族崇尚白色,一是来源于中世纪阿拉伯人崇尚白色的风俗;一是受汉族视白色为纯洁、高尚的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结果。这两方面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强化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纯真和最清白的颜色。回族把绿色视作神圣的颜色,绿色显示青春和活力。回族也穿戴黑色的衣物,黑色象征持重,给人以高雅、大方、庄严的感觉。从服饰的颜色上,可看出回族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纯真大方的美。
服饰种类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根据年龄可分为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在妇女服饰中,则分未婚少女服饰、已婚中年人服饰和已婚老年人服饰,还有由于地区的差异、季节的不同和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
男子服饰 回族男子喜爱戴白色无沿圆帽,这已成为回族的重要标志。圆帽有平顶的,也有四角或六瓣的。内蒙古地区的人称“白帽顶”。讲究的人,在白帽顶上镶有金边和精美的花纹图案,或在帽前正中用金色或绿色线绣有阿拉伯经文“真主至大”,有的则绣着“清真言”。帽顶也可是绿、黑或蓝等色,质地有布料、平绒、呢子,也可是棉(丝)或毛线钩织的。热天以戴白色为主,冷天则戴深色厚料的。戴白帽顶,最初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族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就戴无沿圆顶帽。后来回族男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戴这种“白帽顶”,作为回族的外观标志。阿訇、“海立凡”及资深乡老也有戴“泰斯塔勒”(波斯语译音,意即清真寺的教长或阿訇头上缠的布),一般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日常生活中多戴“白帽顶”,礼拜时才戴“泰斯塔勒”。
经济条件允许的回族老人,还有穿“麦赛海”(“麦赛海”为阿拉伯语)袜,意为皮袜子,一般用柔软的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保暖性好,而且伊斯兰教规定穿“麦赛海”袜,洗小净可以免去洗脚的程序,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抹一下即可,俗称“打袜子”。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坎肩以青色居多,也有蓝、灰等色。根据季节选用不同的面料做成夹、棉或皮的。工艺一般都很简单,只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对襟两边的小包扣,采用和衣服相同的料卷条盘结而成,显得雅致和谐。皮坎肩的选料比较讲究,在夹坎肩内挂一层羔皮或其他贵重动物皮,穿上轻便保暖。这使回族人经常洗手脸、洗小净、练武艺或干活儿都免除挽袖子的麻烦,十分方便。
妇女服饰 回族妇女一般都不外露头发,戴白圆撮口帽,过去更多的是戴盖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和脖项,因为回族视这些为妇女的“羞体”,必须全部护严。这种习俗源于阿拉伯地区,最初是为防风沙、讲卫生;《古兰经》中也有有关戴“面纱”的信条。回族妇女在戴盖头前,把头发盘在头顶或留把把头,把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再戴盖头。盖头的颜色分绿、青、白三种。未婚少女戴绿色盖头,显得清俊秀丽;已婚中年妇女戴白色盖头,显得干净持重;老年妇女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庄。而且老年人的盖头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盖头可以根据经济条件和季节选择不同的面料,讲究的还要在上边镶上金边,或绣上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回民区的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虽仍保留着,但在平时为数已不是很多,只有在宗教活动场所和回族过节庆时,在回族聚居区内,回族妇女戴起绿、白或黑色的盖头,参加各种活动。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样式比较单一,大多是大襟衣服,只是装饰内容较为丰富。特别是妙龄少女和年轻媳妇的衣服上,或嵌线,或镶色,或滚边,有的还在前胸、前襟上绣花。衣服的颜色,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色,中年妇女喜欢鲜亮些的。中老年妇女也常穿坎肩。回族妇女一般不穿短袖衫、短裤和裙子,即上衣露不过肘,裤子露不过膝,忌赤脚行走。
此外,回族的女子也戴耳环、手镯等饰物。
(二)饮食
主食 回民区回族的饮食习俗是在承袭先辈传统的基础上,采纳汉蒙满等兄弟民族饮食习俗和品种,又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等条件的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饮食结构是粮食作物作为主食的重要原料。主食以面食为主,也食用米或豆类。如江米凉糕、绿豆糕、烫面饺子、稍麦、油香(节庆或过“乜贴”时炸油香,平时食用只做油饼,做法略有区别;另有一种烫面油香,和好面后在滚油中炸熟,撒上白糖,即炸即食)、馓子、麻花、蜜麻叶、白焙子、千层饼、荞面圪团、荞面饸饹等,都是回族人民居家饮食的主要食品。其中有很多已成为代表回族人民食俗特色的风味小吃。
副食 回族的菜肴原料有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四大类。这几种原料经过精心调制,既保留民族的特色,又注重中国传统菜肴色、香、味、形的烹饪特点。根据不同的手法分别制成大件菜、馏炒菜、炸菜、凉菜、氽羊肉、红烧萝卜、过油肉等,都是回族人家的日常菜。
饮料 茶是回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已成为回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呼和浩特地区的回族喜欢喝茉莉花茶,用以止渴解乏,提神醒目;吃肉后,则多饮砖茶,是为了能帮助消积化食、去腻降脂,起到保健作用。也有喝“盖碗茶”的,简单的是在茉莉花茶中加上冰糖或方糖等;复杂些的则要在茶叶(以陕青茶为佳,亦可用茉莉花茶)中配上桂圆、红枣、核桃仁、葡萄干、芝麻、果干等及冰糖或砂糖。这些配料都具有药用价值,能滋肾养肝、明目清心,常饮可起到防病、治病、健身作用。
盛夏时节,呼和浩特地区的回族还自己制作饮料,如绿豆汤能够降火解毒、清热祛暑;酸梅汤有防暑解渴之功效;稀果子干喝起来酸甜可口,别具风味,成为小吃摊上的热销品。
肉食 回族认为,饮食之物有善者,有不善者;有洁者,有不洁者。因此除不吃有毒性的草木之类外,果品、谷物、瓜类、蔬菜可食。在肉食方面,回族认为禽类凡吃谷的,有胃的,似鸡嘴的其肉可食,如鸡、鸭、鹅、鹑等;兽类凡吃草,反刍的,四蹄分瓣并且性情温顺的其肉可食,如牛、羊、骆驼、鹿、獐等;在水产中回族唯食有腮、有鳍、有刺、有鳞的鱼,如鲤、鲫、草、鲢等鱼和虾。在可食的禽兽中,也必须按照伊斯兰教的屠宰方法,所宰之物才是合法可食的。凡宰牲者必须请阿訇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这是宰牲的先决条件。在宰牲前必须洗大净和小净。宰牛、羊、驼时,须用绳子捆其两条前腿一条后腿,并摆成头南、尾北、面西的姿势。在宰牲时必须先念诵主名,俗称“道太思米耶”,“必思敏俩习、安拉乎艾克白勒!”意即“以安拉之名,安拉至大!”然后割断禽兽的食管、气管、血管,并须控净血液之后方可剥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回族的宰牲习惯,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凡不按照这种方法屠宰的,即使是牛、羊、鸡这类“可食禽兽”,回民都不吃。回族在饮食中还恪守的一条就是可食之物在食用时也不能过分和毫无节制。这种习俗源于《古兰经》:“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马坚译《古兰经》第七章第31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
饮食禁忌 回族有诸多禁忌,有四类物品禁忌最严,那就是《古兰经》中先后四次反复强调的:“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宰的动物……”。禁猪是回族风俗习惯的最突出的标志,一直未曾改变过。禁猪的习俗既来源于回族先民把自己祖辈早已养成的严格禁猪习惯和遵循的宗教信仰的规定带到中国的结果,而且也是由于“豕”是畜类中最污浊的动物。回族不吃任何自死物,包括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认为凡物自死必有毒;而且自死的、窒息死的、冻死的、野兽咬死的和死于火器(火枪,火炮等)的属于腐肉,即没有放血的肉类,这些自死物的血液没有从体内全部流出,血液中难免存有病菌、病毒,食之不益于人身健康,所以回族忌食此类死物。这也是禁食血液的基本原因。
回族对动物中的性情凶恶、喜食污秽、形状怪异、暴目、锯牙、钩爪、鹰嘴、四蹄不分瓣、食生肉者皆不吃,如虎、狼、豹、蛇、蟒等。对海里的动物,则不吃形状不端的,如螃蟹、鲨、龟、鳖等,也不吃食小鱼的大鱼。
酒亦为回族之大忌。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严格禁酒,无论是烈性酒,还是果酒、啤酒,都在严禁之列。
回族也不抽烟,特别是严格禁止吸鸦片、吗啡、海洛因等麻醉品,认为这是一种犯罪。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