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军工、通讯和医学领域,部分有纳米科技。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这种外形炫酷,具有高科技设计理念,类似太空舱的大金属盒子,售价还不便宜,从四五十万到七八十万不等,当然,还有更贵的。正常人体,如果长期吸入超过氧气浓度超过21%的气体,在高压情况下,进入体内的氧气变成氧自由基,损害机体各种细胞,导致氧中毒,严重的可导致肺部血肿。
吴学华原创作品
人类的科技一直在进步,一些高科技产品进入人类的生活,给人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有一些商人,正是看中了科技这两个字的含金量,捣鼓出一些具有超时代意识的产品推向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举个例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科学家在著作上出现“纳米”这个词的时候,一些商家迎风而动,把产品打出了“纳米”的旗号,什么纳米毛巾,纳米短裤、纳米铁锅,甚至连孩子的橡皮都是纳米的,当然,这种产品的价格肯定高。
纳米技术属于高科技领域,在很长的时间的,根本无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产品上面,即便在今天,你若是在一个科学家面前,说你家的某种东西是纳米材料的,他只能笑一笑。
目前在军工、通讯和医学领域,部分有纳米科技。而一些所谓的纳米高科技雨伞、衣服等等,还处于“伪纳米科技形态”。就连以先进科技著称的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直到今天,每年还会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到这项技术上,意图突破。
什么是纳米材料?就是当物质通过一种技术,达到纳米的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纳米这个单位有多细,很多人都没有概念,用一个换算单位,即1 毫米=1000000 纳米。也就是说,纳米这个单位的长度,比我们手上的细菌还要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被打着“高科技”名义的奸商,收割智商的情况实在太多了,因为我们只崇尚科技,普通人根本分不清科技的含量和运用领域。
以上的文章,我只是打一个比方,下面的才是正题。如今经济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注重于健康,都想停留在自己的青春,于是,一款号称“为老化降速而吸氧”的智能氧舱出现了。
这种外形炫酷,具有高科技设计理念,类似太空舱的大金属盒子,售价还不便宜,从四五十万到七八十万不等,当然,还有更贵的。
花几十万块钱去买一件这样的东西,值得吗?穷人连想都不敢想,可是有钱人不在乎,如今在某平台上,这种吸氧舱已经卖完了。
有钱人都任性,不知大伙还记得2012年豪掷几千万,订购末日逃生舱的款爷吧!事实却打脸了,2012年没有出现任何情况,而所谓末日逃生舱,在测试的时候,从山顶滚下来,就烂得一塌糊涂,别说逃生,连命都保不了。
中国富豪最不差的就是钱,曾经有富豪去乌克兰,打一针价值百万的干细胞。那一针就相当于二三线城市一套房子,有没有用不知道,反正买个心安,再说了,有钱都想多活几年,只要听说对身体有好处的,使劲折腾,一句话:不差钱。
那一款吸氧舱推出的时候,商家推出的营销口号就是“吸氧有助变年轻”。一般的医务工作者都明白,人体的摄氧能力,每年会以2%~2.5%的比例下降,人体血液中的氧原子活性下降,暴露在空气中的人体皮肤,由于得不到血液中氧原子的滋润,组织细胞首先产生氧化,导致衰老。
商家认为:人体每天坚持在高压环境下,持续时间从30分钟到90分钟不等,高浓度氧气环境,会激发细胞的生存能力,使机体的抗氧化水平提高,并不会导致氧化损伤,相反还可适度提高抗氧化能力。
商家的这项解释有科学依据吗?
有没有根据我不知道,但是根据医学方面的常识,我们人体的血液血氧饱和度(SpO2)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即便生存环境的不同,数值也差不多,在90-100之间,正常人根本不需要吸氧。
正常人体,如果长期吸入超过氧气浓度超过21%的气体,在高压情况下,进入体内的氧气变成氧自由基,损害机体各种细胞,导致氧中毒,严重的可导致肺部血肿。
网络上曾经有一个笑话:说大城市的游客到内蒙古草原上,感觉头晕,有懂行的朋友把游客拉到汽车后面,吸了一阵带汽车尾气的空气,游客很快恢复了正常。最后问是什么原因,人家回答是“醉氧”了。
人体在某个空间停留的时间长了,身体的机能都习惯这种环境,如果换一种环境,可能会出现机能的反常现象。去西藏的游客出现高原反应,就是这个道理。
突然间高压一下,究竟受不受得住呢?
不过,对于智能氧舱这种新玩意,外国人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一些明星为了保住自己的容颜,不惜花费几百万去定制这样的智能氧舱。但目前为止,没有听说哪个国家的政要或者科学家,会用这个东西的。
其实真正要想长寿,中国的一些古代书籍中早有长寿秘诀,第一、保持心态平衡,保证充分睡眠;第二、饮食以清淡为主、第三、多运动(神医华佗还创作出了《五禽戏》)。
整天绞尽脑汁去算计别人,在职场生意场勾心斗角,喝酒吃肉顿顿海鲜,晚上经常熬夜,这样的人群,以为躲到智能氧舱里去吸氧,就能长寿吗?
有网友笑称,还不如去大山里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呢!
网友说得很有道理,在大山里面,七八十岁上山打柴或者下地干活的老人,比比皆是,而城市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老态龙钟,走几步路都困难。
著名养生专家梅墨生、林海峰等,一个劲地教别人怎么长寿,自己却没有活过60岁,成为笑柄。这说明了什么?
我认为,要想保持年轻和健康,还是听从老祖宗的意见。当然,有钱人不在乎,那是他们的事。
正所谓,黑科技骗不了穷人,因为穷人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