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抢救的及时,老人最终转危为安。刘传海说,为此他把自己摩托车换成了一辆小汽车,就是为了把病号及时转运到大山外面的医院。还有一次,刘传海他们的救援队一下子救援了25名游客,创造了救援队成立以来救援人数之最。成为救援队志愿者以来,刘传海参与救援的行动有上百次,救援的驴友已经有上百人,他也多次获得奖励。
行走在乡村路上的健康卫士?小时候看到乡医姑父救死扶伤的很多事例,刘传海就萌发了将来当一名乡村医生的想法,毕业后他和爱人一起扎根山村卫生事业,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谱写着一曲灿烂的奉献之歌近日,记者来到青岛市崂山区返岭社区卫生室,跟访了乡医刘传海,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行走在乡村路上的健康卫士?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行走在乡村路上的健康卫士
小时候看到乡医姑父救死扶伤的很多事例,刘传海就萌发了将来当一名乡村医生的想法,毕业后他和爱人一起扎根山村卫生事业,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谱写着一曲灿烂的奉献之歌。近日,记者来到青岛市崂山区返岭社区卫生室,跟访了乡医刘传海。
半夜学艺练成外科高手
42岁的刘传海是青岛市返岭社区卫生室唯一的全科医生,小年当天上午,记者来到返岭社区卫生室的时候,刘传海正忙着给社区居民看病拿药。
“小时候,我经常到姑父家玩,姑父是当地的乡医,看到他给很多病人治好病的事情,我觉得当医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姑父也劝我长大了当医生。”在送走了4名患者后,刘传海这样告诉记者,姑父当了一辈子乡医,是他的好榜样。
为了当好一名乡医,刘传海在青岛八医实习期间就很用心,白天到各个科室跟着医生学本领,晚上他专门到急诊室学艺,医生就安排刘传海参加清创缝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刘传海练就了一手清创缝合的好手艺。
1996年,刘传海从青岛卫校社区医学专业毕业,他放弃了到更大卫生院的机会,主动来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山区老家--返岭社区。那时候,崂山区还没有实施一体化卫生室,刘传海就在自家房子里腾出50平方米的两间房,开办了一家个体诊所,他也成为返岭社区第一个经过医学专业培训的乡医。
那年刘传海正好是20岁,因为年轻,刚开始有些居民不大相信眼前的小青年能看好病。一次,有一位村民在搬炸油条的铁锅时被锅沿划伤了手臂,伤口足有20厘米长,因为伤口太深,家人带着的伤者来到了刘传海的小诊所。“我在半个小时内,就完成了清创缝合工作,并且缝线很漂亮。”这件事情让刘传海名声大振,伤者的家人逢人便夸刘传海的医术高明,周边四五个社区的居民都慕名前来看病。
雨夜独行去邻村看病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刘传海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大山深处,他购买了一辆摩托车,就是为了能够骑着摩托车快速上门就诊。
1998年秋天一次深夜,天正下着大雨,刘传海接到长岭社区一个病号的求助电话。“老人一胸口疼得厉害,你快来看看吧。”刘传海披上雨衣,顾不得道路湿滑,骑上摩托车就出门了。山路崎岖不平,刘传海尽量开到最大速度,结果在一次拐弯时,一下子滑倒在路面上,幸亏穿着衣服比较厚,他扶起摩托车赶紧继续往前开。20分钟,他来到病号家。“当时老人休克了,我检查发现老人是心梗导致的,再给病号服了药后,我就帮助他去医院。”幸亏抢救的及时,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身为医生,时刻是在帮着病人跟病魔作斗争,我必须足够强大,我必须足够迅速。”刘传海说,为此他把自己摩托车换成了一辆小汽车,就是为了把病号及时转运到大山外面的医院。2011年,返岭社区有个哮喘病人犯病了,接到电话后,刘传海带着氧气罐来到病人家。
“那次真是太危险了,因为病人情况危急,必须马上送到医院抢救,我把他从家里背出来,然后开着车赶到了30公里外的医院,送到急救室氧气罐的氧气用完了,我又联系医生紧急抢救,最终挽救了病人。”那一晚上,刘传海一夜都没有睡好,他就守在急救室外等待消息,得知病人抢救过来后,他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夫妻档”连轴转当健康使者
返岭社区有400多户居民、1100多口人,从2009年开始,刘传海就给全社区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他历时3年时间走遍了全村所有的住户,给每一个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他都是了然于胸,真正成为了全社区居民的健康使者。在他的卫生室内,记者看到了刘传海自制的返岭社区健康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每一个住户的住址、户主名字,在另外一个表格上标注了社区的人口情况、慢病人数等信息。
2012年,根据崂山区街居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相关规定,刘传海的个体卫生室整合到社区卫生室,50平方米的诊所变成了100多平方米的卫生室,还配备了心电图机等专业设备,刘传海也从自收自支变成了每月领取固定工资,“成为专职乡医后,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更大了,我必须拿出百倍的精气神干好我的工作。”
3年前,刘传海成为了返岭社区卫生室主任,他也是唯一的医生,还是一位全科医生。后来,爱人刘红波也从厂医回到老家,担任了青山社区卫生室的医生。这对乡医“夫妻档”成了大山深处别样的风景。
每天清晨8时许,这对夫妻就要早早地出门,各自赶赴工作岗位,他们要一直工作到最后一个病人离去为止,一年365天从来没有休息日,风雨无阻。“老人一下子休克了,你快来看看呀。”一次深夜,一名居民带着哭腔向刘传海求助,刘传海还没有进家门,扭头就跑了出去,经过心电图检测,70多岁的老人是突发心梗。1个小时后,老人被送到青大附院急诊室,“要是再晚了10分钟,老人的性命堪忧。”青大附院的医生说。
“拼命三郎”带病坐诊
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天要接诊10多个病人,因为太忙了,刘传海午饭、晚上都不固定,加上长时间坐诊,他犯了痔疮。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害怕影响坐诊时间,他无奈去做了切除手术,当时医生告诉他必须在家卧床休息半个月,但是心里想着社区居民的刘传海竟然在手术次日就去上班。
“那段时间因为有流感,不少居民要来看病,再加上卫生室只要我一个人,不能耽误了大家看病。”因为不敢坐着,刘传海就侧着身子倚在椅子上,还垫着卫生巾看病。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咬着牙连续工作了一个月,坚持给社区居民看病。
“传海呀,传海,你以后可不能在这么折腾了哈,一定要注意身体。”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让社区居民知道了,不少居民拎着营养品来看望这个“拼命三郎”,刘传海只是哈哈一笑,他说,自己每天晚上要暴走20公里,身体素质杠杠的。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刘传海的卫生室里摆放着大量的预防疾病的宣传单,刘传海在给病人看完病后,总要多叮嘱几句,告诉大家怎样吃药,平常该怎样来预防疾病。“不少居民都是有病了,才来看病,其实应该是预防在前,我从一开始行医,就想着引导大家养成预防疾病的好习惯,从锻炼身体、注意细节入手。”
这个乡医还是救生协会的“志愿者”
工作之余,刘传海还喜欢爬爬山,崂山大大小小的山头他都比较熟悉,2015年,他成为了青岛市救生协会慈善救援队的一员,从此以后,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参与救援行动,他担当的除了医生角色外,还是一名向导。
2016年冬天一天深夜,救援队在接到一名驴友的求援电话后紧急出动,“老人说自己在石门山,但是我们转遍周围的山头就是没有见到他。”刘传海说,当时气温在零下12摄氏度,大家就从石门山转到了华楼山,最终找到了已经冻得不会走路的老人,等到下山时天已经微微亮了。还有一次,4名青年人走野路时,一名青年摔到河道里,造成右膝盖粉碎性骨折、双脚踝骨折。接到求助后,刘传海和20名队友立即上山搜寻,最终是依靠刘传海的判断,大家找到了伤者,刘传海又就地找来树枝,用绷带把伤者的受伤部位包扎固定,这才下山送往医院。还有一次,刘传海他们的救援队一下子救援了25名游客,创造了救援队成立以来救援人数之最。
成为救援队志愿者以来,刘传海参与救援的行动有上百次,救援的驴友已经有上百人,他也多次获得奖励。“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神圣天职,不管是在社区里,还是在大山里,我都愿意竭尽所能帮助大家。”刘传海说。
鞭炮声声,年的味道弥散开来,刘传海给当天最后一名病人看完病,这才收拾起急诊盒子回家。在崂山区,一共有180多名像刘传海一样的乡村医生,这些白衣天使驻扎在各个乡村社区,在大山深处用自己的医者仁心,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光明融媒记者 刘艳杰 通讯员 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