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哺乳动物会冬眠,长达三个月、一百天不运动,也不进食。水熊虫就是人类最新发现的生命奇迹。相对于凡夫俗子,隐士即使没有成仙,也已经获得了人世间最大限度的自由了。总之,无论是出于对终极理想的追求还是出于饥荒所带来的现实需求,辟谷对于中华先民,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华先民对追求辟谷,有强烈而深刻的动机。目前科学界对断食的研究成
冬眠的熊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想就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对辟谷的科学依据做一点探讨。
目前,有两种倾向,我个人认为是错误的,需要纠正。
第一种倾向,是认为辟谷纯属愚昧无知,没有科学根据;第二种倾向,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对立起来并且否定现代科学。
我个人倾向于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相互理解与促进,而不是制造分裂和对立,如果理性能够和灵性相结合,我们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会提升到现代无法想象的高度,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丰裕,将可以兼顾。
首先,我要区分两个概念:被动辟谷和主动辟谷。
被动辟谷,就是挨饿。主动辟谷,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性命双修为目的的辟谷。
无论是常识,还是可以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而言,被动辟谷,我们一点都不陌生。
玄武
动物界,情况也是一样。一些哺乳动物会冬眠,长达三个月、一百天不运动,也不进食。冬眠现象,已经很难区分是主动还是被动了。乌龟,是大家很熟悉的被动辟谷的明星,就不多说了。
现在野生动物还比较多的非洲大草原,被动辟谷是生存的必修课。长达两三个月的旱季来临,整条食物链都要挨饿。大象、角马、羚羊、斑马、犀牛、野牛甚至长颈鹿,都要忍受着饥饿和干渴,在烈日下长途跋涉,寻找食物来源。这些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减少和迁移,导致花豹、猎豹、狮子、鬣狗等掠食动物也要跟着挨饿。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忍耐饥饿和干渴的本能,这些物种根本就不可能存续。
在微生物界,那就更是神奇了,在不能从外界获得能量的时候,各种匪夷所思的生存绝招,叫人叹为观止。水熊虫就是人类最新发现的生命奇迹。还有的微生物,在失去外界的能量支持的时候,会自己合成生存必须的物质和能量。
当我们把进食这个行为上升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自身的存续的高度来看待,就会发现,很多物种,不论是低级或者古老的,还是高级或者现代的,都具备在一定条件下不依赖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存续的能力。
以上部分,应该是所有人的共识,是科学范畴内的东西。
水熊虫
下面部分,超出了现代科学的范畴,但是可以言之成理。
人类和近亲类人猿,似乎都没有被动辟谷的技能,类人猿的生存环境,主要是热带雨林和草原,有着比较充裕的食物来源。所以可能有人会说,人类不像狗熊,没有被动辟谷的基因。
这是不对的。人类的祖先一旦决定离开雨林,去往草原或者平原,就和发小黑猩猩们分道扬镳了。
我们现在并不知道人类的起源,但是基因和化石证据表明,人类的分布,不是静止的,而是有过长距离迁徙的,这就足够了。
要迁徙,就必然遭遇食物匮乏,如果不能具备被动辟谷的能力,必然死在路上。
现在已经可以肯定,远古人类曾经经过白令海峡(当时的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还有陆桥连接,未被地质活动分离)从东北亚到达北美大陆。未被科学界采纳的一种理论认为那是中华殷商先民,他们后来成为了玛雅人。
无论如何,这条迁徙路线纬度很高,光照不足,无霜期短,这意味着严酷的气候和匮乏的食物。至少,行进在这条路线上的人类先民,是具备被动辟谷的能力的,也就是说是很能挨饿的。也可以说,不能挨饿的,都死在路上了,只有基因中被动辟谷能力较强的,才能成为新大陆的新主人。
我认为,这种被动辟谷的能力,被我们的先民主动地加以利用,就发展出了主动辟谷的修炼方法。
人类大迁徙
我老师的学生中,有俄罗斯人、德国人等,他们同样可以学习辟谷内修,这就表明,被动辟谷的基因,不仅仅属于我们的先民。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印度,印度有着最复杂和强大的苦行传统,常年被动辟谷,也是苦行的一种。
所以人类基因中,是存在被动辟谷的技能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中华先民的道家文化,发展出了完善的辟谷理论和技术体系?
这里牵扯到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黄帝内经》的来历。这是说不清楚的,但是数千年来,中医都以此为根本,虽然发展出了很多治疗方法,但是理论框架从来没有突破过,而东汉以后,也就是2000年前,经络学说就成熟了,之后也没有新的突破。作为黄帝的医学老师以及中医鼻祖的岐伯,在古代的形象是人头鸟身。
这就牵扯到了现在很流行的“远古外星人”的话题,不过我不打算掺和进去,我只想说,无论如何,我们的先民就是拥有了很高深而且完整的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关于辟谷为什么在道家得到发扬光大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两点,一是连绵不绝的隐士文化,二是连绵不绝的饥荒。
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且不说《山海经》、《庄子》、《列子》等记载的远古能人异士,把“不食周粟”的殷商贵族伯夷、叔齐算作隐士的鼻祖,那也有3000多年了。这二位不是修行人,最后都被饿死了。但隐士当中,有很多修行人,就是以长生不老为目的的,他们不论是为了应对艰苦的隐居生活还是为了得道成仙,都必须能够应对饥饿。如果没有完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隐士大概都要被饿得还俗了。隐士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群体,其中有刻苦修行的真隐士,也不乏养尊处优、沽名钓誉的假隐士,辟谷内修的诸多方法,一直被真正的隐士们传承和发展。
采薇图
而在整个中国文明史当中,饥荒绝对是一个主旋律。现在中国人被认为是宇宙第一吃货,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但这个背后的历史是很残酷的。最近的一次大饥荒,距离我们也仅仅过去了60年,一个甲子而已。在历史上,饥荒不仅导致政权更迭和食物来源的最大化,也导致民众对辟谷的需求。中国是世界古代史上农耕文化最发达的,这是对抗饥荒的结果。从传说来讲,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的时代,地球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对先民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这些自然巨变一定会导致食物匮乏,一定会饿死人,还是那句话,没死的,都是基因当中特别能挨饿的,下一句话,就是只有这些能对抗饥饿的强大基因才会被继承下来,甚至被进一步强化。
这两种力量结合,不仅会生发出对辟谷的向往,也会生发出相应的实践。有很多著名的隐士,都是因为饥荒或者政治动荡而遁入山林,然后被高人指点,而走上脱离世俗的道路的。
隐士之所以成为隐士,能够不受生理规律和政治制度的约束,原因只有一个,没有软肋被人捏着。中国古代的社会控制系统已经很发达,例如户籍制度和盐铁专卖制度、保甲制度等,把作为统治基础的农民牢牢地摁在土地上,原因就是一个:“民以食为天”。可是一个人连饭都可以不吃,那就连老天都管不了他了,政府又能奈其何?从这个意义上讲,辟谷就是隐士可以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行为的基础。相对于凡夫俗子,隐士即使没有成仙,也已经获得了人世间最大限度的自由了。
总之,无论是出于对终极理想的追求还是出于饥荒所带来的现实需求,辟谷对于中华先民,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华先民对追求辟谷,有强烈而深刻的动机。
结论就是,我们的先民出于强烈的渴望,利用人类被动辟谷的本能,发展出了主动辟谷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葛稚川移居图
《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并不支持辟谷,而是强调合理健康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素问针对的是普通人的医疗保健,并非《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南怀瑾先生对此有过论述,“这一篇黄帝问辟谷的问题,全篇很长耶!拿科学来讲要配合西医的研究。这是《灵枢》这一部分的文章,不属于《素问》,所以不是岐伯的答复。”(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97节 说辟谷)
关于辟谷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是怎么发展出来的,目前没有科学范畴内的解释,以上是我的个人推测。但是,这个体系的确是实实在在的,有非常了不起的功效。
我们现代人学习辟谷,具有更大的必要性,因为现代人的饮食非常不科学,既多又杂还不干净不健康。辟谷至少可以清理肠胃,化解积毒。
目前科学界对断食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并且发现断食对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确是有帮助的。“食色性也”,科学家对蜜蜂和小白鼠进行的食物及繁殖能力剥夺试验,证明控制住饮食和繁殖,生物个体的衰老速度会大大降低。
但断食和辟谷区别是很大的,前者的目的就是保健(甚至很多人的目的仅仅是减肥),基本不涉及心性修炼的问题,后者则是以心性修炼为目的,是高级别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追求。
以上就是我个人学习和体会的报告,情批评指正。
最后再强调一下,无论断食还是辟谷,都是有很多条件支撑的,不是简单地不吃饭,还一切如常。无论谁要学习实践,都必须做好保护措施,否则仅仅是简单粗暴的被动辟谷,会带来身心的巨大伤害,毕竟人不是水熊虫也不是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