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的现象背后#未解之谜#1626年5月30日,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上午9时许,北京城西南隅的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据《天变邸钞》记载,在巨响传出的一瞬间,一个特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巨响声中,天空丝状、潮状。
#未解之谜#
1626年5月30日,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上午9时许,北京城西南隅的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
据《天变邸钞》记载,在巨响传出的一瞬间,一个特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巨响声中,天空丝状、潮状的无色乱云横飞,有大而黑的蘑菇、灵芝状云像柱子那样直竖于城西南角。
紧接着,爆炸中心方圆十几里内尘土飞扬, 数万间房屋轰然倾倒,许多大树连根拔起。位于爆炸中心附近的象房被震塌,象群仓皇奔逃,踩死踩伤路人甚多。
伴随着激烈爆炸,附近的人们几乎一瞬间被剥去了身上所有衣物,一丝不挂。爆炸冲击波并未导致周围发生火灾,人们只见大量的木材、石块、尸体等如雨点般从天而降,砸死砸伤地上多人。
时值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故这次爆炸在历史上被称作“天启大爆炸”。
当天清晨,工部照常安排工匠入宫修缮大殿。爆炸发生时,受冲击波影响,正在施工的匠师们通通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死伤无数。
按照皇帝起居的时间安排,这个点,正好是明熹宗在乾清宫进早膳的时间。
▲明熹宗朱由校。图源:网络
许是接收到“天人感应”的信息,听到巨响,前一秒还在专心吃饭的明熹宗,后一秒就一个箭步冲出乾清宫。速度之快,身旁竟只有一名侍卫能跟上。
明熹宗一行逃至建极殿时,就连紧紧跟随在皇帝身后的侍卫也被“高空抛物”砸死。见状,明熹宗赶紧找了张大桌子,龟缩其下。
而明熹宗唯一存活的亲骨肉——三皇子朱慈炅,则显然没有他爹运气好。爆炸的巨响,直接给这个不到一岁的小婴儿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几日后,三皇子薨,明熹宗朱由校从此绝嗣。
01这么一场危害社稷的大爆炸,事后官方当然需要展开大规模调查。
由于不清楚爆炸的具体原因,受惊匪浅的明熹宗做的头件大事,就是“亲诣太庙恭行慰礼”。为了让上天尽快平息怒火,平日里只想钻研木工的他,竟学着历朝皇帝琢磨起了“罪己诏”,深刻检讨自己的从政过失,并自掏腰包一万两赈济京师灾民。
皇帝犯错,自然得有人背锅。
身为掌管全国土木工程的最高长官,工部尚书董可威当然难辞其咎。在皇帝的厉声斥责下,董可威被撤职严办。
然而,在大爆炸中,他也是一名受害者。
当时,正赶着进宫面见皇帝的董大人,轿子被掀翻,朝服及身上所有的衣物皆随风消散。更加悲催的是,赤身裸体的董大人还被随后掉下的物体砸断了双臂,奄奄一息。
董可威被撤职后,时任工部侍郎的薛凤翔顶替了老上司的职务。
作为大爆炸的幸存者,薛凤翔当日也遭遇了与董可威相似的境遇。只不过,他幸运地躲过“高空抛物”,毫发无损。因此,由他组建的灾后工作小组对事故发生后的现场勘探做得尤为细致。
据其奏报,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爆炸发生于王恭厂附近。爆炸产生的巨大破坏力,使王恭厂内形成了一个长三十步,宽十三、四步(每步约合今1.6米),深二丈有余的地陷坑洞。
除此之外,位于爆炸点中心附近的都察院、天仙庵、保安寺、白虎庙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紧挨着王恭厂的石驸马大街上的一对石狮子,每只重达五千斤,均震飞出顺承门外。
▲1626年王恭厂大爆炸位置示意图。图源:最爱历史
爆炸发出的巨响,同时间,距离京城百八十里外的昌平、密云、通州等地的百姓也有所耳闻。
根据巡城御史李灿然与工部的统计,此次事故统共造成“塌房一万九百三十余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名口”。
如此巨大的伤亡,让平时难得上班的明熹宗,也认真研究起文武百官在大爆炸后汇总的情况。
爆炸次日,在都察院上班的河南道御史王业浩即递交了一份关于此次事故的见闻录。在这份证词中,王业浩写道:“辰时(7-9点)入署办事,忽闻震响一声,如天折地裂。须臾……见火焰之烛天,四边颓垣裂屋之声不绝。”
王业浩的说法,得到了当时身处皇宫的大太监刘若愚的认可。据刘公公回忆,在爆炸发生时,他“忽”闻大震一声,随后隐约嗅到空气中有股火药味。
很显然,爆炸跟京城王恭厂附近存放的爆炸物相关。王恭厂内有明廷直接掌管的大型火药库。每年由此出产的夹靶枪、连珠炮、铅弹等黑火药、火铳达数十万斤,直接配发京师神机营列装。
于是,集合来自各方的证词,明廷最终将此次爆炸定性为火药库失火意外。
02但好好存放的易燃易爆物品,怎么会突然爆炸?朝廷方面,一时摸不着头脑。
还是王业浩,他在上疏阐明自己的所见所闻后,又向朝廷奏报了一件事。
他称,前不久接到塘报:“奸贼差奸细十人,限于四月二十七日齐至京师,潜图内应”。想来,近日王恭厂爆炸与此间关系不小。
天启年间的大明帝国,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正值国难当头。无论是北方的努尔哈赤还是内部的叛军捣乱,炸京师火药库无疑都是暴击明军战斗力的上上之策。
然而,按照明朝职官设置,王恭厂隶属工部,厂内除有一名掌事太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