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6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剧团普查结果,山西现存剧种38个,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出台,启动26个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锣鼓杂戏的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它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活跃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耍孩儿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耍孩儿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
碗碗腔、咳咳腔、凤台小戏……山西被誉为“戏曲的摇篮”。根据2016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剧团普查结果,山西现存剧种38个,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出台,启动26个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
看看这些濒危戏曲剧种,你知道几个?
锣鼓杂戏
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锣鼓杂戏的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
洪洞道情
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改称“道情”,洪洞道情由此得名。
洪洞道情唱腔中吸收了若干小调,旋律悠扬缠绵,潇洒幽深。
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清脆明快、表演细腻雅致、服饰道具轻便的小剧种。它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活跃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凤台小戏的曲调流畅而优美,风格清新,结构方整,节奏活跃富于变化,总的看来,具有一种湖光山色的韵味。
孝义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两种: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之上再翻高形成。
耍孩儿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
耍孩儿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唱曲以正板和慢板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灵活多变。
文字整理:尚雯
动图制作:孟嘉琪
来源:山西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