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性两轮大规模修志,第二轮大多数志书可视为续修,目前已届第三轮续修。作为新生的修志实践,必然会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其旨在于对当今中青年群体及一代代后世以启迪、教育和警示。此外,载前录今,利弊良莠,交由历史甄鉴,让后世评说。如全国第一轮修志,普遍的由明清、民国不等而上溯纂修,下限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曰创修。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镇志编纂意义?提要 : 续修志如何修 、收录哪些 内 容 、如何记载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全国 修志者面临的一 个研究课题 新中国成立 后全国性两轮大规模修志 , 第二轮大多数 志书可视为续修 , 目 前已届第三轮续修作为新生的修志实践 , 必然会有 一 定的探 索和创新空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镇志编纂意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镇志编纂意义
提要 : 续修志如何修 、收录哪些 内 容 、如何记载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全国 修志者面临的一 个研究课题 。新中国成立 后全国性两轮大规模修志 , 第二轮大多数 志书可视为续修 , 目 前已届第三轮续修 。 作为新生的修志实践 , 必然会有 一 定的探 索和创新空间。
除 了 第 一 轮已经趋于成熟并 固 定下 的许多内容应以"茬口"续接方式纂修外 , 其中部分内容如专志中的 自 然·资源·人 口 、军事 、文化 、民俗以及人物传略等事 类 , 应整体由前志延转到下 一 届续修志 中 , 对其整编重修 , 既反映其之前的历史 , 又录载其之后的新变 。其旨在于对当今中 青年群体及一代代后世以启迪 、教育和警 示 。此外 , 载前录今 ,利弊良莠 , 交由历史 甄鉴 ,让后世评说。
关键词:续志;重修; 内容;取舍;
一、续修志书应"茬口"续接的内容
新中国首轮政府"官修"志书 ,作为一 段历史时期的创修志 , 由于明清时期社会 动荡不安及民国时期战祸不断 ,之前较长 的历史时期无纂修 ,诸多事项多由明清或 民国起始而纂修至新中国某一 时段为止 。 如全国第 一 轮修志 , 普遍的由明清 、民国 不等而上溯纂修 ,下限截至 20 世纪 80 年 代初中期 , 曰创修 。而续修志 ,顾名思义则 是续接前志下限至某 一 时段历史时期的 志书。如全国第二轮修志上限普遍续接 20 世纪 80 年代某年 ,下限截至 2015 年前后。
按照国务院 《地方志工作条例》:"地 方志书每 20 年左右编修一次 。每一 轮地 方志书编修工作完成后 , ……启动新一 轮 地方志书的续修工作"之规定① ,要求省 、 市( 自治州) 、县(区)三级(今后还应纳人 乡镇 、街道 、社区 、行政村)政府综合类志要一届续接一届的续修下去 ,一届续修志 大体收录 20 年左右的历史。
作为续修政府综合类志书 ,续接前志 专志(茬 口 )纂修内容 , 宏观上应包涵卷 首一序言 、 凡例 、 概述 、 大事记 ;专 志一 自然·资源·人口 ·建置;经济述略; 政体事类;科教文体;社会民生;人物履 踪;卷尾一 附录、编纂后记几大板块 。就 续志专志内容而言 ,微观上应载录:
1、自 然 ·资源 :水文 、土地资源 、动物 资源 、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 、灾害 、文物古 迹 、庙宇 、古塔 、古桥 、碑碣 、街巷 、地质地 貌、气象气候、自然灾害等事类;
2、人口溯源 、人口规模与变动 、 外来人 口 、人口控制 、人口构成 、人口姓 氏、家庭婚姻等事类;
3、宗族:民族 、家庭结构 、姓氏结构 、 主要姓氏 、宗族简介 、族氏源流 、族谱 、宗 祠、祖墓、族学、祖训家规 、宗事活动、寻根 问祖 、主要姓氏宗亲(摘录各家谱)等事 类 ;
4、建置区划:当地的起源 、地名由来 、 沿革 、变迁 ,古今隶属演变 、建制 、辖区变 化等事类;
5、环境:生态环境 、污染治理 、环境美 化等事类;
经济述略部分一包括:
1、经济改革:新时期土地承包责任 制 、经济体制改革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集 约化经营、扶贫脱贫、农村小康建设 、城乡 一体化进程、乡村振兴等事类;
2、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 、种植结 构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名优特产 、特色 产业、(现代)生态农业 、林业森林资源 、山 林权属 、造林育林 、森林保护 、畜牧 、家畜 家禽、渔业水产等事类;
3、水利事业:水源 、水利水保 、蓄水工 程、引水灌溉、提水工程等事类;
4、工业企业:工业成分结构 、个体 、私 营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制企业 、合资企 业 、外资企业 、主要工业门类 、传统手工 业 、农副产品加工 、招商引资 、利用外资 、 规模以上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区 、经济技 术开发区等事类;
5、商业贸易:商业体制 、商贸经营 、商 业网点 、集市贸易 、供销合作社 、商品购 销、餐饮、生活服务、粮油经营等事类;
6、财政金融:机构 、管理 、银行 、信用 合作社、民间信贷、网贷等事类;
党政部分一包括:
1、党委体系下的市(县 、区)委 、纪检 监察 、组织 、宣传 、政法 、老干部 、统 一 战 线 、政策研究 、机构编制 、保密工作 、台办 工作、党校、党史研究、专用通信等事类;
2、人大体系下的民族 、法律 、内务司 法 、财政经济、教科文卫、外事、侨联、农业与农村工作等事类;
3、政府体系下的发改委 、国资委 、工 信局、公安、教育、科技、监察 、民政 、财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国土资源 、环境保 护 、住房和城乡建设 、交通运输 、水利 、农 业、林业、商贸、卫健、文旅、审计、外事 、税 务 、市场监管 、广电 、新闻出版 、体育 、安 监、统计、粮食、法制、金融 、人防、信访、无 线电管理 、供销 、招商 、研究 、参事 、文史 、 农科、社科、招标、机关事务等事类;
4、政协体系下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 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 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 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 治同盟、无党派人士 、青年联合会 、工商业 联合会 、科学技术协会、台湾同胞联谊会 、 归国华侨联合会 、文化艺术界 、科学技术 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业界 、教育界 、 体育界 、新闻出版界 、医药卫生界 、对外友 好界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 、少数民族 界、宗教界、港澳台事务等事类。
5、司法体系下的检察 、审判 、公证 、仲 裁、法院、律师等事类;
6、群团系列下的工会 、团委 、妇联 、残 联、社科联、民主党派等事类;
7 、军事武装工作下的驻军 、地方武 装、国防教育、兵役、民兵预备役等事类;
科教文体部分—包括:
1、科学技术:机构队伍 、科技发展 、科学研究 、科技成果 、科学普及 、学术交流 、 地震预测、科协等事类;
2、教育: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成人教 育 、社会教育 、特殊教育 、师资队伍 、教育 管理、教育督导等事类;
3、文化:体制改革 、市场监管 、传统文 化、群众文化、广播电视、传媒、戏剧曲艺 、 艺文创作、民间故事 、轶文典故 、物质文化 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志与年鉴等 事类;
4、书刊档案: 图书报刊 、档案 、出版 、 媒体等事类;
5、体育:职工体育 、群众体育 、校园体 育 、传统体育 、农民体育 、残疾人运动 、全 民健身 、竟技体育、参与国内各级运动会 、 参与奥运会等事类;
社会民生部分—包括:
1、旧昔民居 、新村规划建设 、商品房 建设、街巷建设、公共设施 、老旧小区改造 与新区建设 、房地产开发 、宜居城市建设 等事类;
2、交通:公路等级— 国道 、省道 、县 道 、乡道 、村道 、道路管理及养护 、轨道交 通、桥涵 、地铁等;民航—客运 、物运等; 海运;运输工具 、公交 、长途客运 、货物运 输等;海运—客运 、货运 、海事; 内陆水 运等事类;
3、民政事务:基层政权 、地名勘界 、社 会救助 、灾害救助 、优抚安置 、慈善福利 、社团管理、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事类;
4、人事劳动:劳动管理 、人事管理 、仲 裁监察、职业认证、社会保障等事类;
5、邮政通信及邮件投递 、固定电话 、 移动电话、通讯网络等事类;
6、分配制度 、城乡居民收人 、城乡居 住条件、城乡生活消费、困难救济 、优抚安 置、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事类;
7、卫生机构、旧时诊疗 、当今医疗 、公 共卫生、卫生(疫情)防疫、合作医疗、爱国 卫生运动、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 、医疗科 学 、医疗水平 、医务力量 、医政管理等事 类 ;
8、民俗:物质生活民俗 、社会生活民 俗、精神生活民俗等事类;
人物履踪部分包括:
1、人物传略 , (已故名人生平记略);
2、人物简述 , (当世名人事迹简介);
3、人物表录(当世先进人物简表录);
除上述几大板块下的具体内容应"茬 口"续接纂修外 ,续修志还应载录 一 些新 生的内容— 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 ,社会 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生事类 , 如互联网 、家 政服务 、网络传媒 、电商 、物联网 、农民工 (新产业工人) 、物流 、外卖 、网贷 、网络语 言等 ,包括人们对新生行业认知上的观念变化、行为影响 。这些内容已融人大社会运作 、为社会所认可并服务于社会 , 应忠实记载;反之 , 对于 一 些新生事类如网络诈骗 、电商诈骗、网贷、广告传媒等负面作用及弊端也应如实记载 , 以反映社会一段时期演化及变迁 , 以期革除痼弊 , 为以后历史进程提供基础资料积累并为现实研究服务。
二、前志部分内容应重修的事类
由创修到续修 ,我们还应该引人一个"重修"的概念 。湖北省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吴明堂 2021 年 10 月在《创修 、续修 、重修 、增(补)修》一 文中提出:"·重修'实际上就是新修 , 分为两种情形: 一 般意义上的重修 , 多为上限为事物之发端 , 下限为编者所在的时代 , 为所谓贯通古今的·通志' , 民国时期以前的众多旧志多采用这种形式 。另一种情形古已有之 ,最近数年虽然数量不大 ,但影响比较深远"① 。笔者以为 , 重修的概念与"再修"的概念同义 。我们说 , 地方志从来都是一个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的事业 , 当然 , 一 届志书中难免有偏谬和欠缺 , 一部志书纂修得再好 , 总还有缺漏和遗憾的地方 。因此我们应该有重新纠谬勘误 、校正偏差的勇气 , 不断纠偏 、勘误 ,究其实是为了志之为志 , 为严格区别于其他典著 ,就是为了体例上不断匡正和质量不断提高 。之所以对再修志书不 断提出创新 ,就是这个原因。
从"重修"的角度看 ,关于自然·资源· 人口·建置 、军事、文化、民俗 、人物传略等 事类 ,应整体由前志延转到下一届续修志 中。试想 ,倘如不去重新整编再修 , 当代及 后人很难从 一 部续修志书中了解这些部 分(往昔)情况 ,难知这些历史事类的前世 缘由 ,从而导致续志阅读上的断茬 、读者 思索上的空白 。另一个原因是 ,重修这些 部分 ,能够很好的发挥其"教化"功效。
譬如 自然·资源·人口 ·建置部分 , 前 志记载了起始发端至某一 时段的情况 , 而 续志突兀的由前志下限与续志上限间的 "茬口 " 直接叙述下来 , 让人不免产生联 想:现状虽然很清楚 ,但之前是怎样 ,背景 又如何 , 只有知晓其前因 , 才会有对现状 的准确理解。
这里最大的变化乃自然环境的变化 。 近年高瞻远瞩的提出"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警世箴言 , 敏锐洞 察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 已不仅 仅是经济增量减量的问题 , 已危及资源 , 危及环境 , 危及生命 , 背后有着发展与生 态间的辩证关系 。不可否认 , 当前全球气 候变暖及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的 一 些珍 稀动植物 , 正是由于工业化发展 、气候环 境变异 , 导致 一 些野生动植物消亡 , 生态 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应该说是工业化产生的负面效应 ,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我们 现在这 一 代老人脑海中尚存原生态环境 的记忆 , 随着 一 批批老人的去世 , 记忆也 随之消失 。完整的将原始自然环境状况接 续转录并记载一段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 , 发挥志书"存史"功能 , 给后人以警示作 用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其次是国土的变化 ,表现在直观上即 农耕土地的缩减 , 同时是城市建设用地剧 增 。改革开放以来 ,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 , 开发区的扩张 , 城镇周边大量土地被征 用 ,这种情况是需要前后比对才能对历史 发展一 目了然 ,否则读者会误认为当前的 国土状况就是历史的状况。
再比如民俗部分 , 中国的民俗文化是 最具民族性的文化 , 国家民俗学界认为 , 中华文化是以聚积 5000 年民俗文化为母 体 ,谈中华文化 , 离不开中国特有的乡风 民俗 ,而这种民俗又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 和世系传承的特性 。延续了几千年在中国 人心中深深根植的古老民俗 ,乃中华文化 之源 , 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 、就是 因为不同于西方文化 ,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 化之根 、之核 、之髓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 几千年 ,根植于我们的血脉 。当下 ,一朝被 现代文化冲击的岌岌可危 , 几近断层 ,后 人懵然不知前史 ,怎不让人忧心忡忡。
关于前志军事部分缘何要重修 ,这是 因为应当让当代人及后世人认识到 ,不间断了解军事史就是了解国家的安全史 ,警 钟长鸣 , 以期时时刻刻引起民众对国家安 危的警觉 。至少今后在世界走向大同 、各 国之间均能和睦相处之前应该如此。
至于人物 , 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 , 我 国历朝历代英才辈出 ,"江山代有才人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 , 正是这些英贤人物之 于政界 、军事 、社会 、经济 、文化 、科技 、教 育等领域的作用 , 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才 使得社会进步 , 向前发展 。方志的作用之 一为"教化" ,从对社会起重大作用的角度 看 ,我们有理由让当代人不忘历史精英人 物 , 以激发当代青年奋发进取 、积极向上 的精神 , 另 一 方面 , 努力肃清社会上的不 正之风。
史志界的最高境界乃 "秉笔直书"的 司马迁精神 。全国两轮大规模修志适逢太 平盛世 , 歌舞升平 , 事实是两轮志书记载 正面的东西太多 ,敢于直书负面的少之又 少 。对负面的东西讳莫如深 ,甚至不敢越 雷池半步 ,就连委婉隐晦一点的表述也难 觅 。我们不强求直面尖锐反映负面历史 , 但最起码应该如实将前后事实忠实记录 下来 ,让人民从中得到启迪和理性评判。
三、前志部分内容重修编纂
笔者提出对前志(多指创修志)部分 内容转录重修的观点 , 由于前志创修全 面 、完整的反映出了各部分事类历史 ,载录得很详尽 ,对自然﹒资源﹒人口﹒建置 、军 事 、文化 、民俗 、人物传略等事类重修 , 提 倡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简略编纂 ,不 必照本实录 。 当然 ,如认为原编纂有缺失 或编纂不尽人意 ,可以"补修" ,拾遗补缺 , 力求完善 。接续前志下限至 一 个历史时 期 。重在变 ,表述清楚其演变所在 ,应本着 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精神 ,如实记载 , 当 然也应包括负面内容 ,并表述其演进趋势 走向。
以民俗为例 , 完整意义上的民俗 ,各 地都有物质生活民俗 、社会生活民俗 、精 神生活民俗三方面 ,且各地民俗长期延续 积久 , 事项多呈共性形态 , 只是其活动内 容大同小异 。譬如春节期间中国各地多吃 饺子一样 ,是中国大多地区民间不约而同 的习俗 , 大同方面都是吃饺子 , 小异上只 是何时吃 、吃的讲究 、吃法和礼仪不同而 已 。中国人固守的春节习俗是延续几千年 的传统 ,它的本源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 之上的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请神祭 祖 、 阖家团圆几乎是千年不变的内容 ,伴 随旧节主题的民俗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一 般旧时春节仪式大体分为三个时段: 节前 忙年;除夕过年;节后拜年;时间持续大约 近一个月 。但是 ,现代化进程加快使然 ,春 节仪式和内容均发生重大变化。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传统节俗、信仰成分逐渐式微 , 文化娱乐成分逐渐加大 ,节期逐渐缩短 ,节日气氛逐渐变淡 。这种变异无疑应直书于 志 , 以佐社会、史学界研究①。
再如婚姻习俗 , 新中国早期 , 上世纪 50 年代《婚姻法》颁布后 , 普遍实行婚事 新办 , 不索要彩礼或只要少量象征性礼 品 , 不坐花轿 , 不请吹鼓手吹吹打打 , 精 简繁琐的婚庆礼仪 。 然而进人 80 年代 后 , 不仅逐渐恢复索要彩礼 , 且要价越来 越高 ,从"老三件"(收音机 、缝纫机 、自行 车)到"新三件"( 电视机 、洗衣机 、电冰 箱) ,再到高档家具 、小轿车 、房子以及数 额不菲的彩礼 。小轿车列队迎亲 , 大酒店 摆宴席 , 比阔气 、显排场 , 不断攀比 、愈演 愈烈② 。 由于男方家庭不堪重负 , 不少地 方甚至酿成家庭悲剧 , 成为社会 一 大诟 病 。30 年前的中国人绝对无法想象 , 现在 婚礼新娘不再穿大红衣裤 , 而穿 一 袭白 色婚纱 。续修志应将新婚姻习俗变化记 述清楚 ,社会自有结论 。
对于历史进程中已经消失或完全演 化的民俗 , 应详细记载其缘由及过程 ,如 旧时衣 、食 、住 、行习俗的饮食 、宅居 、服 饰、牛马驴车、人力车、平板车、自行车 、机 动拖拉机等的消失;一些传统食物已逐渐 消失在餐桌上;居住民俗作为物质文化遗 产 , 中国民居尚朴古韵 、千姿百态一东北的半地穴屋 、晋陕的窑洞 、北方的四合院 、南方的吊脚楼 、闻名于世的徽派民居 等等;已经消失了的早期婚俗等;重修这 些历史 ,把历史记忆永久载人史册。
泱泱 5000 年 ,林林总总 、万万千千的 民俗事项在源源滋补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 读一 方市 、县(区)之"全史" , 如果只看到 断代的民俗 、数条民俗事项 ,从完整意义 上的民俗来讲 , 实在是以偏概全 、见 一 叶 而不知深秋。
新中国成立以来 , 许多新民俗应运 而生 , 如"元旦""三八妇女节""五 一 劳动 节""六一 儿童节""国庆节"等国际 、国家 节 日 以及近 20 多年来在青年群体中热 追舶来的 "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 "圣诞节"等"洋节" , 如果这些新民俗及 "洋节"以强盛的态势占领当下生活领域 并取代旧民俗 , 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几千 年传承的民俗就会逐渐式微甚至断代 , 一 些优良的传统的东西将会永久缺失 , 我们就成了"数典忘祖"的历史罪人 。
应当承认 , 民俗的变异是客观规律 , 一 些民俗事项正逐步蜕变为新俗尚 , 与 此同时 ,一些旧俗正逐渐式微 。我们正处 于全球信息化时代 , 从人类生存的空间 环境来看 , 过去是相对封闭的环境 , 民俗 传播往往靠口头行为方式进行 , 传播速度缓慢 。但今天随着现代化交通 、通讯方式的变化 , 人类的生存空间明显缩小 , 环 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民俗的变异 。因此 , 重 修 志 书 写 民 俗 时 应 客 观 直 面 这 种 变 化 , 对此做出新的判断 , 创新书写内容 , 开拓方志编纂新模式 。这也是我们修志 者的历史使命 , 在续修志时对民俗的渊 源应予整体记载 , 关注那些已经或行将 消逝及衍生出的新民俗 。
结语:续修志完整的重修一些历史事 类 , 旨在对当代中青年群体及一代代后世 以启迪 、警示和教育 ,从中探寻中国整体 历史轨迹;不间断展示历史与现状 , 展示 中华民族一 以贯之的坚韧不拔 、顽强拼搏的精神 。由前志某些事类整体内容到接续修志载录新内容 , 通过今昔条陈 , 利弊良莠 ,交历史甄鉴 ,让后世评说 ,是我们修志者的永恒使命。